除了味道,還有故事
張敏
第二次參加集團組織的攝影講座,翻開當時自己寫下的文字,我覺得只能叫筆記,記下了用耳朵聽到的詞語、段落以及用心感受到的語境、意義。
拍攝的第一要素,就是目擊。目擊指的是什么,我覺得是看到事物發(fā)生的同時,拿起相機按下快門的方式。如同抓住了新聞內(nèi)容、故事章節(jié)一般。就好比左手拿著一轱轆線,右手你要去找線頭,當你扥住它的那一瞬,就是目擊,就是靈感,不是能量,而是存量。
雍和老師用近乎于“網(wǎng)紅式”的開場,用萌寵萌物抓住到會者的眼球。我稱它為“橘貓報恩記”。故事的內(nèi)容是雍和老師在家附近關注到流浪小橘貓,平時小橘貓活蹦亂跳,翻翻垃圾桶、曬曬太陽。偶然一天老師發(fā)現(xiàn)它跑不動了,變得奄奄一息,于是就帶小貓去看病,這一看,花費還不少,因此救了小橘貓一命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這只小貓每天都要蹭蹭他的褲邊、鞋邊,看似是親近之舉,實則是留下氣味,留下味道。
接下來,雍和老師提交了專業(yè)粉絲想要的獲獎作品拍攝技巧。比如:評獎單位是北方的,比較喜歡小橋流水人家之類的類型;評獎單位是南方的,比較稀罕北國風光雪景之類的事物等等,物以稀為貴為上。如果你拍攝到的,是大眾關注度越來越少的事物,不能單純地說“贏”,更多的是角度。找素材,最好最直接的方式,就是找你自己熟悉點的領域,慢慢地就會形成你自己作品的風格特點。
2018年5月12日,全國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之際,雍和老師拍攝了兩張照片。一張是兩個小孩在廣場的一處,神情神色嚴肅,沒有過多表情地看著地上的蠟燭。小孩子怎么會體會到,大人們口中所謂的“情懷”,只能是本能地去模仿。圖片巧妙地將小孩背后的國旗、暗傷的高樓、冷調(diào)色彩相互襯托,一張照片就能夠說明此情此景。
第二張照片是一位姑娘,站在人群中,其他的人都很肅穆,只有她,淚流滿面地看著他處。這樣一副照片,如果不了解背后故事,我們很難懂得它的意義在哪里。這幅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位來自四川綿陽的打工妹,她跟雍和老師講,她來上海打工已經(jīng)三個月了,過得并不開心,有些討厭這些排外的上海人,但是在2018年5月12日,全國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的時刻,她看到了廣場上這么多上海人來公祭,她覺得此時此刻的上海人,和她平日接觸的上海人不一樣了,內(nèi)心覺得特別感動。
以后這種類似活動,我一定多去參加,寫好筆記,整理成心得。此次攝影講座受益頗深,但是攝影多半是即時性的,講究一定的時機與訓練技巧,而我們能做的,就是多關注我們身邊的事,寫下我們的體會,我想這就是人與文化的融合,也是我們與生活的相處之道。
(作者為興業(yè)房產(chǎn)工程中心員工)
第二次參加集團組織的攝影講座,翻開當時自己寫下的文字,我覺得只能叫筆記,記下了用耳朵聽到的詞語、段落以及用心感受到的語境、意義。
拍攝的第一要素,就是目擊。目擊指的是什么,我覺得是看到事物發(fā)生的同時,拿起相機按下快門的方式。如同抓住了新聞內(nèi)容、故事章節(jié)一般。就好比左手拿著一轱轆線,右手你要去找線頭,當你扥住它的那一瞬,就是目擊,就是靈感,不是能量,而是存量。
雍和老師用近乎于“網(wǎng)紅式”的開場,用萌寵萌物抓住到會者的眼球。我稱它為“橘貓報恩記”。故事的內(nèi)容是雍和老師在家附近關注到流浪小橘貓,平時小橘貓活蹦亂跳,翻翻垃圾桶、曬曬太陽。偶然一天老師發(fā)現(xiàn)它跑不動了,變得奄奄一息,于是就帶小貓去看病,這一看,花費還不少,因此救了小橘貓一命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這只小貓每天都要蹭蹭他的褲邊、鞋邊,看似是親近之舉,實則是留下氣味,留下味道。
接下來,雍和老師提交了專業(yè)粉絲想要的獲獎作品拍攝技巧。比如:評獎單位是北方的,比較喜歡小橋流水人家之類的類型;評獎單位是南方的,比較稀罕北國風光雪景之類的事物等等,物以稀為貴為上。如果你拍攝到的,是大眾關注度越來越少的事物,不能單純地說“贏”,更多的是角度。找素材,最好最直接的方式,就是找你自己熟悉點的領域,慢慢地就會形成你自己作品的風格特點。
2018年5月12日,全國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之際,雍和老師拍攝了兩張照片。一張是兩個小孩在廣場的一處,神情神色嚴肅,沒有過多表情地看著地上的蠟燭。小孩子怎么會體會到,大人們口中所謂的“情懷”,只能是本能地去模仿。圖片巧妙地將小孩背后的國旗、暗傷的高樓、冷調(diào)色彩相互襯托,一張照片就能夠說明此情此景。
第二張照片是一位姑娘,站在人群中,其他的人都很肅穆,只有她,淚流滿面地看著他處。這樣一副照片,如果不了解背后故事,我們很難懂得它的意義在哪里。這幅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位來自四川綿陽的打工妹,她跟雍和老師講,她來上海打工已經(jīng)三個月了,過得并不開心,有些討厭這些排外的上海人,但是在2018年5月12日,全國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的時刻,她看到了廣場上這么多上海人來公祭,她覺得此時此刻的上海人,和她平日接觸的上海人不一樣了,內(nèi)心覺得特別感動。
以后這種類似活動,我一定多去參加,寫好筆記,整理成心得。此次攝影講座受益頗深,但是攝影多半是即時性的,講究一定的時機與訓練技巧,而我們能做的,就是多關注我們身邊的事,寫下我們的體會,我想這就是人與文化的融合,也是我們與生活的相處之道。
(作者為興業(yè)房產(chǎn)工程中心員工)